春秋
《春秋》是
中国现存第一部
编年体的史书。
儒家经典之一。以鲁国十二公为次序,起于
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迄于
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流传到现在的《春秋》有三种,即《
左传》、《
公羊传》和《
谷梁传》,《左传》被认为较重要,也有学者认为它是一部与《春秋》有关的、相对独立的史书。
春秋原为中国古代各国史书的通称,如史籍所载《夏殷春秋》、《百国春秋》、《周春秋》、《燕春秋》、《宋春秋》、《齐春秋》等。而《孟子·离娄》说:“晋之乘,楚之□杌,鲁之春秋,一也”。《礼记·坊记》也言及《鲁春秋》,似乎《春秋》又是鲁国史籍的专名。今传本《春秋》相传是
孔子删削《鲁春秋》而成。
孟子说过:“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孟子·滕文公下》)汉代
董仲舒、
司马迁、
桓宽等也认为孔子作《春秋》。唐代
刘知几在《史通·惑经篇》中举出12条理由来,对孔子作《春秋》说表示怀疑,孙觉《春秋经解·周麟之跋》、陆佃《陶山集·卷十二答崔子方书》都有此疑问。
石韫玉《独学庐初稿·春秋论》:“《春秋》者,鲁史之旧文也。
在中国
上古时期,春季和秋季是诸侯朝聘王室的时节。另外,春秋在古代也代表一年四季。而史书记载的都是一年四季中发生的大事,因此“春秋”是史书的统称。而鲁国史书的正式名称就是《春秋》,又称《鲁春秋》,后世称《不修春秋》。传统上认为《春秋》是孔子的作品,最早《孟子·滕文公下》载:“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这种说法一贯是学界主流,也有人认为是鲁国史官的集体作品,唐代史家刘知几首先对孔子修《春秋》发生怀疑,孙觉《春秋经解·周麟之跋》、陆佃《陶山集·卷十二答崔子方书》都有此疑问。
石韫玉《独学庐初稿·春秋论》:“《春秋》者,鲁史之旧文也。《春秋》总十二公之事,历二百四十年之久,秉笔而书者必更数十人。此数十人者,家自为师,人自为学,则其书法,岂能尽同?”
“
春秋”原是各国国史的通名,如《国语·晋语七》说:“羊舌肸习于《春秋》”,意思就是羊舌肸(又叫
叔向)这个人,熟悉各国史书。《楚语上》也说:“教之《春秋》”,就是说,对
太子,用史书教授他。《墨子·明鬼篇》有“周之《春秋》”、“燕之《春秋》”、“宋之《春秋》”、“齐之《春秋》”,就是指周朝、燕、宋、齐诸国都有史书,墨子曾读过。
《春秋》又是
鲁国史书的专名。各国史书有专名的,如晋国史书叫《乘》,楚国史书叫《
梼杌》(见《孟子·离娄下》)。鲁国史书专名《春秋》,所以《左传·昭公二年》叙述晋平公派遣韩宣子(起)出使鲁国,看到《易》《象》和《鲁春秋》。不过韩起所看到的《鲁春秋》,一定是从周公
姬旦叙起,才能说:“吾乃今知
周公之德与周之所以王也。”而现存的《春秋》,才从
鲁隐公叙起。隐公父亲惠公以上的鲁国历史原始记载已经完全亡佚。
至迟自
西周起,就有太史记载国家大事;在每一季的开始,一般要写“春”到“秋”四季的季节。但古人重视春季和秋季,因此把国史记载叫做《春秋》,这可能是“春秋”作为史书名的来由罢。
现存《春秋》,从
鲁隐公记述到
鲁哀公,历十二代君主,计二百四十四年(依《
公羊传》和《
谷梁传》载至哀公十四年止,为二百四十二年,《左传》多二年),它基本上是鲁国史书的原文。
相传《春秋》之书出于
孔子之手,旧时有“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之说。但后世亦有不同说法,清人
袁谷芳《春秋书法论》说:《春秋》者,鲁史也。鲁史氏书之,孔子录而藏之,以传信于后世者也。
石韫玉《独学庐初稿·春秋论》也说:《春秋》者,鲁史之旧文也。《春秋》共十二公之事,历二百四十年之久,秉笔而书者必更数十人。此数十人者,家自为师,人自为学,则其书法,岂能尽同?虽然春秋之作者有争议,但其经过孔子之手修而改之,则无大异。
事实上,春秋作为一鲁国的史书,其作用早已超出史书范围,春秋用词遣句“字字针贬”成为独特的文风,被称为春秋笔法,为历代文代史家奉为经典。
《春秋》所记,是二百四十多年的春秋各国大事,目前所存全文,不过一万六千多字,但据曹魏时的
张晏和晚唐时人徐彦引《春秋说》,都说是一万八千字(张说见《史记·太史公自序·集解》引,徐说见《公羊传·昭公十二年疏》引),可见《春秋》原文,从三国以后脱露了一千多字。很多大事漏记。
因为《春秋》是粗线条的笔墨。为补这一遗缺,后来又出现以春秋为主本的《传》,即现今流传下来的《
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和《
春秋左氏传》三种,并称春秋三传。《传》的《春秋经》文字基本上相同,也有一些差异,传文按年合并,先经后传。
《春秋》以“年?时(季节)?月?日 - 记事”为
体裁。
年:鲁国之君主、鲁公在位纪年。
时:季节。四季之“春?夏?秋?冬”。
月:“正月、二月、三月…”。
日:“甲子、乙丑、丙寅…”。
记事:短句构成。
王
《春秋》中的文字非常简练,事件的记载很简略,最少一字,如僖公三年六月“雨”;或二三字,如僖公三年夏四月“不雨”、八年夏“狄伐晋”;即使是最多字的“定公四年春三月”叙述也不超过四十五个字。最初原文仅18000多字,三国曹魏时张晏计算《春秋》共有18000字,晚唐人
徐彦的计算亦有18000字,南宋王观国《学林》则记载有16500个字,现存版本则只有16000多字。因此古人为此书又写了一些著作,对书中的记载进行解释和说明,称之为《传》。《汉书·艺文志》记载为春秋作传者共5家:
《左氏传》30卷
《公羊传》11卷
《穀梁传》11篇
《邹氏传》11卷
《夹氏传》11卷
其中,《邹氏传》和《夹氏传》今已不存。《公羊传》和《穀梁传》成书于西汉初年,用当时通行的隶书所写,称为今文。左传有两种,一种出于孔子旧居的墙壁之中,使用秦朝以前的古代字体写的,称为古文;一种是从战国时期的荀卿流传下来的。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说:“左丘明受经于仲尼,公羊高受之于子夏,穀梁赤乃后代传闻,三传次第自显。”《公羊传》在汉景帝时立为学官,至汉武帝时,《穀梁传》学者瑕丘江公与《公羊传》大师董仲舒当朝辩论,江公因“呐于口”,由是公羊大兴,后来“公孙弘以治《春秋》为丞相封侯,天下学士靡然乡风矣”。汉宣帝时期,《
穀梁传》的地位提高,征召瑕丘江公之孙为博士,立为学官,一度取得了与《公羊传》抗衡的地位。
《春秋》的内容多涉及乱臣贼子,全书共记弑君三十三例,《春秋》文字简略,叙事重结果,不铺叙过程,故称之春秋笔法,朱熹认为《春秋》并无表示褒贬之义的所谓书法。《春秋》也有自然现象,日食、月食、陨石、水灾、旱灾、蝗灾、地震等,记载日食三十六次,例如庄公七年所记“星陨如雨”是关于天琴星座流星雨,文公十四年记“有星孛入于北斗”是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
何休在《春秋公羊注疏序》中说:“往者略以胡毋生条例,多得其正,故遂隐括使就绳墨焉。”公羊传和穀梁传与左传有很大的不同。公羊传穀梁传讲“微言大义”,希望试图阐述清楚孔子的本意(作者认为《春秋》是孔子所作),有人认为有些内容有牵强附会的嫌疑。左传以史实为主,补充了《春秋》中没有记录的大事,一些纪录和《春秋》有出入,有人认为左传的史料价值大于公羊传和穀梁传。杜预统计《左传》中用“凡”的语句共五十处,即所谓“五十凡”。
孟子曰:“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焦兹说“说《春秋》者,莫先于
孟子”。
孟子曰:“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宋史·王安石传》:“黜《春秋》之书,不使列于学官,至戏目为断烂朝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