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地处上海市中心繁华地区,前身是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院现有教职医护员工22253人,现有基础医学院、临床医学院、口腔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护理学院和检验系、营养系、生物医学工程系、药学系等15个二级学院(系),7 所综合性附属医院及5所专科性附属医院,15所教学医院及教学中心。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校训
历史沿革: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地处上海市中心繁华地区,前身是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原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由圣约翰大学医学院(1896-1952)、震旦大学医学院(1911-1952)、同德医学院(1918-1952)于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时合并而成。1997年学校通过了“211工程”正式立项,是国家重点建设的“211工程”大学之一。2005年7月18 日,
上海交通大学与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合并,新的上海交大医学院成立,崭新的上海交大医学院由教育部、
上海市政府重点共建。
师资队伍:学院现有教职医护员工22253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在职人员2474名;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0人,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4人(6项),
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6人;
长江学者计划讲座教授4人;获国家劳动人事部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科技专家称号的10人;国家“杰出专业技术人才”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6人,教育部“跨世纪人才计划”16人,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1人,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295人。1人获首届“
上海市教育功臣”称号,3人获“
上海市科技精英”称号,1人获世界十大杰出女科学家提名奖。博士生导师332人,硕士生导师 732人;200人次在国际学术机构及国内一、二级学术团体内担任要职。
教育教学:学院现有基础医学院、临床医学院、口腔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护理学院和检验系、营养系、生物医学工程系、药学系等15个二级学院(系),7 所综合性附属医院及5所专科性附属医院,15所教学医院及教学中心。有临床医学八年制硕博连读专业、八年一贯制硕博连读临床医学专业和七年一贯制口腔专业及临床医学、口腔医学、预防医学、医学检验、护理学、生物医学工程、公共事业管理、营养学、药学等本科专业。有博士后流动站4个,一级学科博士点5个,二级学科博士点47个,二级学科硕士点56个。目前在校本科及长学制学生3800余名,研究生2700余名。
科学研究:学院现有国家重点学科(三级)14个,
上海市重点学科18个(其中“重中之重”学科2个),
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23个,
上海市医学领先专业重点学科9个,
上海市临床医学中心15个。有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卫生部重点实验室5个,
上海市重点实验室13个,世界卫生组织(WHO)合作中心3个,
上海市级研究所22个;11个学科列入“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
自“九五”期间进入“211工程”建设以来,医学院获得各级各类纵向科研项目4393项,总经费112334万元,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经费57357万元,占总经费的51%。国家项目中包括国家重点基础研究项目(973)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3项、重点项目26项,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项目(863)82项。“九五”以来,医学院共获得市(部)级科技成果奖434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奖28项,国家发明奖3项。近年来,被〈SCI〉收录的论文数逐年大幅度上升,〈SCI〉单篇论文引证数居全国前列。科研项目、科研经费及国家重大重点项目承担数在全国医学院校中处于领先地位。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校园风光
医疗服务:学院现有7所综合性附属医院,5所专科性附属医院。其中附属瑞金医院、仁济医院、新华医院、第九人民医院、市第一人民医院、市第六人民医院、市儿童医院、市胸科医院、市精神卫生中心、中国福利会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为三级甲等医院。共有核定床位12404张,2008年度门急诊总量为 1657.84万人次,收治住院病人40.58万人次,住院手术病人20.32万人次。
对外交流:同
法国、
美国、
日本、
澳大利亚、
瑞士、
新加坡、
韩国、
以色列等26个国家及中国
香港、
台湾地区共42所大学及科研机构开展了广泛的合作与交流;目前有在职外国名誉教授、顾问教授或客座教授共计78位。中法合作办学的临床医学八年制法文班,是中法两国政府的重点合作项目之一。学生在校以法语为第一外语,部分基础和临床课程以法语授课。每年由法方派遣教授来院参与教学。经考核合格者被选送赴
法国大学医院,作为住院医师实习一年。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前身为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原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是由圣约翰大学医学院(1896-1952)、震旦大学医学院 (1911-1952)、同德医学院(1918-1952)于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时合并组成。2005年7月18日,
上海交通大学与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合并,新的上海交大医学院成立,崭新的上海交大医学院由教育部、
上海市政府重点共建。

上海交大医学院历史
一、1879-1952年 圣约翰大学医学院 圣约翰大学是
美国基督教圣公会建于
上海的一所教会大学。建于1879年,1952年撤消,历时73年。在
上海教会大学中历史最为悠久。
1879年—1896年,创建圣约翰书院,创办人
施约瑟。建校初期相当于中等学校。1888年起,卜舫济任校长(至1941年)。
1880年,文恒理创办虹口同仁医院医学班。
1896年—1906年,改组为圣约翰学校,设置医科、文科、理科,学制先后改为四年。文恒理为医科主任。
1906年—1952年,注册学校名为圣约翰大学,先后成立理学院、医学院、工学院、神学院、农学院。
1906年,圣约翰大学医学部,学制改为七年,毕业者授予博士学位。
1914年,
广州宾夕法尼亚医学院和圣约翰医科合并,成立圣约翰大学宾夕法尼亚医学院,学制七年。先后由莫约西、刁信德任院长。
1947年,圣约翰大学医学院成立,
倪葆春出任院长。
震旦大学医学院 震旦大学始于
马相伯创办的震旦学院,1902年末,
蔡元培等请
马相伯建学院,
马相伯捐三千亩地产予以资助,并请天主教
法国耶稣会协助。
1903年—1912年,震旦学院,校址在徐家汇天文台旧址,设“文学”、“质学”(即科学)两门课程。1908年起设文、理两科。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校园风光
1903年2月,震旦学院正式开学,
马相伯自任总教习,亲定章程,确定震旦办学宗旨。
1905年2月,
法国耶稣会传教士篡改原定章程,学生愤而集体退学,马相伯辞职,震旦学院停办。
1905年8月,震旦学院在
法国耶稣会主办下重新开办,成为天主教
法国耶稣教会直接控制的大学。
1912年—1928年,震旦大学院,迁址卢家湾吕班路(今
重庆南路)。1914年起,分设法政法政文学科、算术工学科、博物医药科。后改称法政科、工程科、医学科。
1911年,设震旦大学院医学先修科。医学先修科两年,临床实习四年毕业。教学医院为广慈医院(瑞金医院)、安当医院(卢湾区中心医院)。
1912年,法籍传教士
孔道明任震旦学院院长。
1914年,正式设博物医药科,学制四年。
1915年,改为医学科,学制六年。毕业授医学博士学位。
1928年—1952年,震旦大学,1932年起分设医学院、法学院、建工学院。
1932年,震旦大学获教育部批准立案,将医科改为医学院。院长由
法国驻华使馆医师
贝熙业兼任。增设牙医系,学制四年。
1938年,富莱梅传教士(
法国里昂大学医学院病理学博士)继任院长。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校园风光
1948年,牙医系改称牙医学院,学制六年。
1950年,牙医学院复称牙医系。
1951年,上海牙医专科学校并入震旦大学牙医系。
同德医学院 同德医学院建于1918年,1952年撤消,历时34年,它是由中国人在
上海自办的一所私立高等医学院校。
1918年,中华德医学会会员
沈云扉创意开办医科学校。同年8月建校定名为“同德医学专门学校”。德医学会会长
江逢治任校长,
沈云扉任教务长。设医疗专业专科,学制五年。9月正式开学。初建时租淮阴路19号为校舍。
1919年,学校开设附属医院于
青岛路。
1920年,德医学会决定,学校独立,聘社会名流、学者组成董事会,原维新派领袖
康有为任主席董事。
1925年,
黄楚九出任主席董事,
庞京周任校长。学校借同孚路67弄1号为校址。
1932年,学校改组董事会,
邵力子任主席董事,
顾毓琦任院长。以募建所得购置翔殷路五亩土地,建造新校舍。
1935年,竣工启用新校舍,9月学校正式更名私立同德医学院,学制改为六年。
二、1952年--1985年 上海第二医学院 1952年,9月,华东军政委员会卫生部根据中央教育部关于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的决定,将
上海圣约翰大学医学院、震旦大学医学院及同德医学院合并成立上海第二医学院。广慈医院(现瑞金医院)、仁济医院划为上海第二医学院附属医院。10月24日,举行上海第二医学院成立暨首届开学典礼。宫乃泉兼任院长,
胡文耀、
王乐三、
倪葆春、
杨士达任副院长。12月,中共中央华东局组织部批复同意成立中共上海第二医学院委员会,
宫乃泉为党委第一书记,
王乐三为第二书记。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校门
1953年,广慈护校与仁济护校合并建成上海第二医学院附属护士学校。
1954年,宏仁医院划为上海第二医学院附属医院。
1955年,成立基础医学部、医疗系和口腔系。医学院首次招收研究生。
1956年,第九人民医院(原名伯特利医院)划归二医附属医院。宏仁医院改组为胸科医院,划归市卫生局。
1957年,二医护校下放,由广慈医院领导,更名为广慈医院护士学校。
1958年,国家实行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第二医学院成为上海市的地方院校。关子展任党委书记。同年,新华医院建立,规划为附属医院,作为儿科系教育基地。
上海第四护士学校划归新华医院领导,改名为“上海第二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护士学校”。
上海市伤科研究所、校夜大学、
上海市高血压研究所相继成立。
卫生部批准儿科专业学制由五年改为六年。第九人民医院(原名伯特利医院)归还
上海市卫生局领导。
1959年,学校决定将医疗系分为一、二两个部,一部设在广慈医院,二部设在仁济医院。1961年3月正式实施。
1962年,
上海医学专科学校停办,并入上海第二医学院。6月,新华医院小儿科被命名为新华儿童医院。
1964年,第九人民医院重新划归二医为附属医院,作为口腔系教学基地。
1965年,学校受市卫生局委托在嘉定县开办上海半农半读医学专科学校(至1972年撤销)。
1969年,二医在皖南绩溪县、宁国县筹建后方医院。1971年建成,后方瑞金医院、后方古田医院。1984年,两院合并,改名为上海第二医学院附属后方医院。1986年,后方医院无偿移交当地政府使用。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校园风光
1970年,开始举办医科二年制试点班,招收第一批工农兵学员。六年共有毕业生2801人。
1972年,根据国家统一规定,学校正式招收医科三年制工农兵学员。
1975年,经市文教组同意,学校开设法语培训班,从应届中学生中招收50名学员,1978年10月作为大专生毕业。12月,学校恢复研究生教育,招收试点班研究生22名,学制两年。
1976年,开始接收外国留学生。第一批9名本科留学生入学。
1977年,全国恢复高等院校统一招生考试制度,学校招收本科生570名。
1978 年,市委任命
兰锡纯为上海第二医学院院长。市计委批准建设宝钢医院计划,并明确宝钢医院为上海第二医学院教学医院。
上海市儿科医学研究所成立,所长
高镜朗、
郭迪。学校开始招收三年制硕士研究生。1979年,
上海市内分泌研究所、
上海市免疫研究所分别成立。市教卫办批复,同意撤销上海第二医学院卫校,校舍移交嘉定县,原该校药剂专业并入新华卫生学校。
1980年,国家教育部确定上海第二医学院为全国重点高校。卫生部同意二医恢复“医学法语”专业,学制六年。二医夜大学恢复招生,开设五年制临床专业。
上海市免疫研究所被世界卫生组织命名为免疫遗传学研究合作中心。
1981年,新华卫生学校改为“上海第二医学院新华卫生学校”,并经教育部审定为全国重点中等专业学校。二医大在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建立医学系三部。同年,教育部批准,二医医学、儿科、口腔三个专业由五年制改为六年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二医为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设6个博士点、21个硕士点。
1982年,二医大党委决定,在宝钢医院成立医学系四部。我院与
上海科技大学合办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同年,
上海市口腔医学研究所成立。
1983年,我院编写的《医德学概论》经卫生部推荐由人民卫生出版社正式出版,这是建国以来国内第一本医学职业道德专着。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校园风光
1984年,二医成立检验系和生物医学工程系。9月,上海科技大学、上海第二医学院联合建立
上海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本年度,成立上海第二医学院高级医师进修部,
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
三、1985年—2005年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 1985年,市政府批准上海第二医学院更名为上海第二医科大学。
上海市教卫党委决定二医正式实行院长负责制。院长对二医的行政实行统一领导,对医、教、研各项工作全面负责。党委对行政实行保证监督。
3月卫生部批准成立上海第二医学院临床药理研究中心。5月,国家教委批准二医增设高级护理专业,学制五年。市高教局批准成立高级护理系。5月,学校建立社会科学系。本年度,二医大医学生物工程研究中心、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传统医学研究中心分别成立。
1986年,经国家教委批准,建立卫生管理专业。
上海市计划生育委员会同意二医大成立
上海市生殖医学研究与培训中心。学校设置成人教育处,撤销原教务处下属业余教育科建制。本年度,学校首次招收医学临床博士生。
1987年,卫生部同意在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建立“全国医学法语培训中心”。同年,
上海血液研究所、二医大口腔医学院分别成立。
1988年,经国家教委批准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为试办七年制的高等医学院校之一。学校开始招收外国硕士研究生。学校决定成立社会科学部和卫生管理系,撤销原社会科学系。二医大与复旦大学建立校际合作,培养临床医学七年制及五年制英文班学生。市高教局批准二医大设置医学营养专业,学制五年。同年,
上海市整复外科研究所、
上海市烧伤研究所分别成立。免疫研究所更名为“上海市免疫遗传学与免疫病理学合作中心”。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校园风光
1989年,经市高教局批准,成立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市教卫办批复,同意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新华卫校、瑞金医院护校及九院护校合并为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卫生学校。1988年6月至1989年6月先后为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
上海市纺织局第一、二医院,卢湾区中心医院,市医学检验中心,市儿童医院,市精神卫生中心等11所医院举行教学医院挂牌仪式。
1991年,
上海市编制委员会同意建立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中法合作建设的卫生部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法语培训中心在学校揭牌。经国家人事部、全国博士后管委会批准,二医大设立临床医学博士后流动站。同年,
上海市激光医学研究所成立。
1992年,二医大开始招收外国博士研究生。
1993年,国内第一家人类基因治疗研究中心、二医大生物力学研究室、
上海市人类基因组研究重点实验室相继成立。
上海市高教局医学细胞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在二医大挂牌。同年,
上海市高级护理中心在瑞金医院揭牌。
1994年,二医大临床医学教育研究中心成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二医大为自行审定博士导师的试点单位。
1996年,二医大成人教育学院成立。
上海市人民政府组织的专家评审委员会对本校申请进入“211工程”进行了部分预审,同意列入国家“211工程”建设项目。
1997年,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同意将
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列为新华医院分支机构。
1998年,
上海消化外科研究所、
上海人类基因组研究中心成立。嘉定卫校建制归并上海二医大卫校。
1999年,
上海市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研究所、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小儿血液肿瘤研究中心及二医大与中科院
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共建的“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健康科学中心”相继成立。瑞金医院与卢湾区中心医院、
上海市政医院合作合并正式启动。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校园风光
2000年,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全科医学培训中心宣告成立举行揭牌仪式。这是
上海市成立的第一家全科医学培训中心。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与
上海交通大学联合组建医学内植物工程联合研究所。
2001年,
上海市精神卫生院中心与二医大实行强强联合,共建精神卫生临床医学院。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发育生物学研究中心成立。二医护理专业由五年制改为四年制。
2002年,中法生命科学和基因研究中心、二医大公共卫生学院、远程教育学院成立。由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和二医大联合成立的“健康科学中心”举行揭牌仪式。
2003年,二医大护理学院及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微创外科中心成立。
2004年,教育部公布首批国家精品课程,二医大
王一飞教授领衔的“组织胚胎学”名列其中。二医大研究生院、二医大“国药人文与卫生管理学院”成立。中法共建的“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二医大与蒙纳士大学合作协议签字暨中澳卫生管理教育研究培训中心分别揭牌成立。二医大与
芬兰北中部综合大学联合创立的“中芬医学教育中心”在
芬兰科科拉市揭牌。
四、2005年—至今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2005年,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正式合并。新的
上海交通大学为教育部直属高校,在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和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基础上,组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教育部和
上海市政府将合作共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同年,医学教育发展与研究中心、二医大生命医学伦理中心成立揭牌成立。附属宝钢医院改名为附属第三人民医院。
上海市教委批准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卫生技术学院为独立设置的全日制高等学院—上海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由上海市教委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双重领导。
6月,医学教育发展与研究中心对二医大二级学院及相关部处开展自2003年教学评估以来首次教育教学整改验收工作,验收采取发展性教学评价,对学校各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及成效等内容进行验收。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校园风光
2006年,医学院“十五”、“211工程”建设项目接受并通过专家组评审验收。同年,上海交大医学院数字医学研究院成立。上海交通大学人文与卫生管理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国药人文与卫生管理学院)更名为
上海交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中国福利会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正式成为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医院。本年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张志愿教授领衔的“口腔颌面外科学”课程,被列为国家精品课程。
2007年,医学院妇产科学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上海干细胞研究所、医学院精神卫生学系、妇产科学系、儿科学系分别成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苏州九龙医院开业。医学院中法医学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科学研究院分别举行揭牌仪式。
2008年,上海国际造口治疗师学校在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揭牌成立。本年度首次在学生中尝试国内外联合培养“MD+PhD”双学位研究生。医学院新增口腔粘膜病学、医学影像学为国家级精品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