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白畫像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
中國唐朝詩人,有“詩仙”、“詩俠”,“文曲星下凡”之稱,公認爲中國
歷史上最傑出的浪漫主義詩人。祖籍隴西成紀(今
甘肅靜寧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碎葉(今
吉爾吉斯斯坦北部
托克馬克附近)。幼時隨父遷居綿州昌隆縣(今
四川江油)青蓮鄉,二十五歲起“辭親遠游”,仗劍出蜀。開始了廣泛漫游,南到
洞庭湘江,東至吳、越,寓居在安陸(今
湖北省安陸縣)。他到處游曆,希望結交朋友,幹謁社會名流,從而得到引薦,一擧登上高位,去實現政治理想和抱負。可是,十年漫游,卻一事無成。他又繼續北上
太原、
長安,東到齊、魯各地,並寓居山東任城(今
山東濟寧)。這時他已結交了不少名流,創作了大量優秀詩篇,詩名滿天下。
天寶初年,由道士
吳人筠推薦,
唐玄宗朝他進京,命他供奉
翰林。不久,因權貴的讒悔,於天寶三、四年間(公元744或745年),被排擠出京。此後,他在江、淮一帶盤桓,思想極度煩悶。天寶十四年(公元75年)冬,
安祿山叛亂,他這時正隱居
廬山,適逢永王李遴的大軍東下, 邀李白下山入幕府。後來李遴反叛肅宗,被消滅,李白受牽連,被判處流放夜郎(今
貴州省境内),中途遇赦放還,往來於潯陽(今
江西九江)、宣城(今
安徽宣城)等地。
代宗寶應元年(公元762年),病死於
安徽當塗縣,葬龍山。
唐元和十二年(817),宣歙池觀察使範傳正根據李白生前“志在青山”的遺願,將其墓遷至青山。有《李太白文集》三十卷行世。存詩900餘首,其作品天馬行空,浪漫奔放,意境奇異,才華横溢;詩句如行雲流水,宛若天成。李白詩篇傳誦千年,眾多詩句已成經典。李白在
詩歌上的
藝術成就被認爲是中國浪漫主義詩歌的巔峰。
李白,字太白,隴西成紀人。涼武昭王暠九世孫。或曰山東人,或曰蜀人。白少有逸才,志氣宏放,飄然有超世之心。初隱岷山,益州長史蘇頲見而異之,曰:“是子天才英特,可比相如。”天寶初,至長安,往見賀知章。知章見其文,歎曰:“子謫仙人也。”言於明皇,召見金鑾殿,奏頌一篇。帝賜食,親爲調羹,有詔供奉翰林。白猶與酒徒飲於市,帝坐沉香亭子,意有所感,欲得白爲樂章,召入,而白已醉。左右以水颒面,稍解,援筆成文,婉麗精切。帝愛其才,數宴見。白常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貴,恥之,摘其詩以激楊貴妃。帝欲官白,妃輒沮止。白自知不爲親近所容,懇求還山。帝賜金放還。乃浪蹟江湖,終日沉飲。永王璘都督江陵,辟爲僚佐。璘謀亂,兵敗,白坐長流夜郎,會赦得還。族人陽冰爲當塗令,白往依之。代宗立,以左拾遺召,而白已卒。文宗時,詔以白歌詩、裴旻劍舞、張旭草書爲三絕雲。集三十卷。今編詩二十五卷。
早年

李白詞條-插畫
李白的祖籍是隴西成紀(在現在甘肅靜寧南)。他於武則天長安元年(701年)出生,關於其出生地有多種說法,現在一般認爲是在西域的碎葉(Suyab,位於今日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附近)。據《新唐書》記載其爲興聖皇帝(涼武昭王李皓)九世孫,如果按照這個說法李白與李唐諸王實際上同宗,應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同輩族弟。亦有說其祖是李建成或李元吉,因爲被滅族而搬至西域;但此說缺乏佐證。據《舊唐書》記載,李白之父爲任城尉。705年,李白五歲時,和他的父親李客遷居到蜀郡綿州昌隆縣(今四川江油市)青蓮鄉,開始接受啟蒙教育。景雲元年(710年)開始,李白開始讀諸子史籍,開元三年(715年)——喜好作賦、劍術、奇書、神仙。在青年時期開始在中國各地游曆。開元五年左右,李白曾拜撰寫《長短經》的趙蕤爲師,學習一年有餘,這段時期的學習對李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開元六年,在戴天山大明寺讀書。
李白曾經在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供奉翰林。有一次皇帝因酒酣問李白說:“我朝與天後之朝何如?”白曰:“天後朝政出多門,國由奸幸,任人之道,如小兒市瓜,不擇香味,惟揀肥大者;我朝任人如淘沙取金,剖石采用,皆得其精粹者。”玄宗聽後大笑不止。但是由於他桀驁不馴的性格,所以僅僅不到兩年他就離開了長安。據說是因爲他作的《清平調》得罪了當時寵冠後宮的楊貴妃(楊貴妃認爲“可憐飛燕倚新妝”幾句是諷刺她)而不容於宮中。
中年
後來他在洛陽和另兩位著名詩人杜甫、高適相識,並且成爲了好友。安史之亂爆發以後,在756年12 月,李白爲了平複叛亂,曾經應邀作爲永王李璘的幕僚。永王觸怒唐肅宗被殺後,李白也穫罪入獄。幸得郭子儀力保,方得免死,改爲流徙夜郎(今貴州桐梓一帶),在途經巫山時遇赦,此時他已經59歲。
晚年
李白晚年在江南一帶漂泊。在他61歲時,聽到太尉李光弼率領大軍討伐安史叛軍,於是他北上准備追隨李光弼從軍殺敵,但是中途因病摺回。第二年,李白投奔他的族叔、當時在當塗(今屬安徽馬鞍山)當縣令的李陽冰。同年11月,李白病逝於寓所,終年61歲,葬當塗龍山。唐憲宗元和十二年(817年),宣歙池觀察使範傳正根據李白生前“志在青山”的遺願,將其墓遷至當塗青山。
關於他的死,還有多種不同的傳說,一說便是他在舟中賞月,爲了摘月失足墜水而死。由於這個傳說,後人將李白奉爲諸“水仙王”之一,認爲文豪李白在另一個世界也可以庇佑船員、漁民及水上貿易商旅。
據正史《舊唐書》記載,李白流放雖然遇赦,但因途中飲酒過度,醉死於宣城。
《新唐書》記載,唐代宗繼位後以左拾遺召李白,但李白當時已去世。
李白爲盛唐浪漫詩派的代表,把中國詩歌的浪漫主義推向高峰。正是如此,他取得了“詩仙”之譽。再者,李白無論在内容或形式上都有創作性的發展。他的作品内涵豐富,想像超絕而且取材宏富。李白曾批評詩歌:“自從建安來,綺麗不足珍”。因此,他的作品明朗自然,一掃六朝以來的浮靡詩風。李白的思想和詩歌具有典型的盛唐時代的特征,即昂颺奮發的進取精神和追求自由理想的思想意識。
李白廣泛吸取了歷史文化遺產,融合百家之說,形成了他複雜獨特的思想面貌。儒家仁民愛物的思想,使他的詩歌充滿了熱愛人民關心百姓的高尚情感。如《丁都護歌》、《秋浦歌》等。道家的批判意識和變化觀,使他透過社會繁盛的外表看出了大唐盛世由盛變衰的種種蹟象和隱藏的弊病。在長安的一系列詩歌都體現了他的這種憂慮。墨家任俠的博愛精神,使他仗義疏財,樂於助人,他的《俠客行》、《少年行》就是李白自己任俠精神的寫照。
杜甫對李白評價甚高,稱讚他的詩“驚風雨”、“泣鬼神”,而且無敵於世、卓然不群。
韓愈對李白極爲推崇;在《調張籍》有言“李杜文章在,光芒萬丈長”;在《石鼓歌》又歎“少陵無人謫仙死”。